铁山镇以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为载体,按照“改地增产出、多用添效益、融合赋新能”的工作思路,通过“规、建、管、用”一体推进,集中连片改造高标准农田2.8万亩,有效破解“地块化零为整难、水田种粮效益低、坡地低产无人用”三大难题,粮食产量增长2.89%,成功纳入国家粮油产业集群。
注重规划设计,下好改造提升“先手棋”
明确永久基本农田率先规划、“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优先规划,按照“以用定建”的原则,开展“田、土、水、路、电”综合配套一体规划。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立足解决长期困扰铁山镇农业生产田块细碎、高低不平、灌排不配套、道路不畅通等问题。全面准确调查镇域项目区自然资源、产业、基础设施等现状以及经营主体需求,统一规划,重新布局。二是融合规划方案。镇党委政府多次邀请农业农村、水利、规资等部门行业专家召开座谈会、评审会,将高标准农田规划与产业规划、水网建设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结合,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切入载体进行规划融合,保证规划之间互不“打架”,项目落实落地。三是绘制一张蓝图。以耕地图斑为基础,通过召开田坎会、院坝会、生产队会等方式实地勘察,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将产业布局、建设项目因地制宜落实到具体的田间地头,形成项目规划一张图、建设工程一张表。
紧盯高质量建设,建好粮食生产“标准田”
紧紧围绕“一平”(田块平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提升地力、产量、效益)建设目标,严把建设质量关,全力确保“建一亩、成一亩、用一亩”。一是打消群众顾虑。充分发挥镇党委政府的指挥棒作用,镇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丈量土地,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确股”的原则,完成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的土地权属问题,农户从“要我改、不愿改”变成“我要改、争着改”。二是强化过程监督。落实镇、村、组三级责任包干制,纪委监委常态化巡查;第三方机构见证取样、平行检查、飞行检测;设立群众举报监督电话,推选2名群众代表进行日常监督,实现政府、社会、三方全方位监管,全力提升工程质量。三是严格标准建设。打破土地界线,通过水田微整形、旱地平整归并,田块数量由2.6万余块减少至0.8万余块。合理配套建设灌溉泵站12座、灌溉管道(渠道)20千米,农田灌溉保证率达98%。累计修筑田间道路36公里,田间道路通达率达100%。确保高标准农田宜机宜耕、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彻底改变传统农耕望天吃饭的局面。
狠抓长效管护,护好农田设施“基本盘”
铁山镇探索破解“重建轻管”困局,严格按照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管护办法,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全力管护好农田设施这个基本盘。一是构建责任共担机制。明确镇党委统筹、村委会落实、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的权责清单,组建管护工作小组,通过“周排查、月调度”,动态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将管护责任纳入村规民约,要求流转土地超100亩的新型经营主体承担所属地块沟渠清淤、道路维护等任务。二是创新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花小钱办大事”,每年安排5万元聘请第三方专项排查修缮提灌设施,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流转溢价收益落实管护经费。三是建立动态监管体系。将高标准农田管护成效纳入镇对村年度绩效考核,明确设施完好率、耕地利用率、群众满意度等量化指标。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问题编号—责任到人—限期整改—验收销号”闭环流程。
聚焦高效利用,打造产业融合“示范点”
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后,土地利用率明显提升,有效破解铁山镇近年来“老年人种不动地、年轻人不去种地、种地比较收益低”等难题,经营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一是探索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外地引、本地育、现有稳”的方式,先后引进重庆鼎祥农业公司、祥源药业等农业龙头企业2家,培育丰禾农机、玉博农业等本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个,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实现土地流转率、经营规模率由35%提升至85%。二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行水田实施“稻+虾、稻+药”等综合种养模式,旱地实施“粮+药、粮+油”轮作模式,着重打造1个万亩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个万亩粮药轮作示范基地,实现“一水多用、一地多收”。胜丰、多宝等村“稻+虾”亩均产值8000元以上,纯利润4000元以上;高龙、继光等村“稻+川芎、粮+白芷”亩均产值6000元以上,纯利润3500元以上;连科、双桥等村“粮+油”亩均产值2500元以上,纯利润1000元以上。三是农文旅融合发展。发挥“大足区冬虾、大足白芷、大足川芎”等品牌效应,同步挖掘农文旅资源,持续擦亮“一镇一品”,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胜丰村提档升级“家在胜丰”乡村振兴示范点,举办“小龙虾节”“健康山地跑”等活动,通过“品龙虾”“健康跑”让游客体验吃在胜丰、乐在胜丰,实现田园变乐园、耕道变跑道。乡村旅游年均接待游客5万人次,项目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1000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