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合同履行到哪一步?款项何时支付?”这些曾让企业反复奔波、耗费大量沟通成本的问题,在重庆大足区迎来了数字化解决方案。近日,大足区自主研发的“政府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全面接入“渝快办”平台,通过上线合同履约进度查询、履约风险信息上报、政府履约情况评价三大功能,推动政府合同监管从“单向管理”迈入“政企双向透明互动”的新阶段。
从“来回问”到“一屏见”,透明履约重塑互信基石
对于企业而言,最大的获得感来自“不确定性”的消除。现在,签约企业登录“渝快办”进入“政府合同管理”专区,完成身份认证与合同关联后,即可像查询物流信息一样,实时掌握合同的履行状态、款项支付进度及项目关键节点,实现从“反复追问”到“一屏可见”的转变。
“资金流是小企业的生命线。过去为了一笔进度款,要反复联系经办人,心里总是不踏实。”一位企业负责人对比今昔,感触颇深,“现在打开手机就一目了然,这种确定性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安全感。”将政府履约行为置于“阳光”下,不仅节约了沟通成本,更以数字化的契约精神,重塑着政企信任的基石。
从“被动救”到“主动防”,风险预警构筑“防火墙”
为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范,平台开辟了企业主动上报履约风险的通道。在合同履行中,如企业发现因政府方原因可能导致履约延误、成本增加或合作目标难以实现等风险,即可直接通过“渝快办”平台简要描述情况并上传相关材料,实现风险信息“一键直达”。
这一操作将直接触发智能预警,并通过数字重庆三级治理中心,将风险事件实时推送至相关承办单位,推动问题第一时间得到响应和处置。“此举建立起从企业到政府的风险信息直报机制,推动政府从被动‘救火’向主动‘防火’转型。”大足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合同纠纷,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是政企协同共治的体现。”
从“政府评”到“企业评”,评价闭环倒逼服务提质
制度的闭环,需要有效的评价机制来锻造。平台创新引入了“政府履约评价”机制。在合同履行的关键节点或完成后,系统会主动邀请企业对政府方的履约效率、沟通质量、诚信守约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这些来自市场主体的真实评价,将作为全区绩效考核、营商环境评估与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参考。
一位来自招商一线的工作人员分享了他的切身感受:“平台上线后,我们收到了企业关于政策兑现流程过长的反馈。这促使我们立即研究简化流程,提升合同履行效率和企业满意度。”通过赋予企业“打分权”,以外部监督推动内部服务提质增效,大足区正逐步构建起“企业评价—政府响应—效能提升”的良性闭环。
据悉,此次改革是大足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法治政府与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实践。在着力稳定市场主体预期的当下,这项改革为破解政企合作中的“信任赤字”提供了可复制的区域样本,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积极探索。下一步,大足区将持续优化系统功能,致力于将“政府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改革打造为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品牌。同时,诚挚邀请广大签约企业积极登录“渝快办”,亲身体验政府合同履约服务新功能,共同见证并参与“政府诚信履约、企业放心投资”的良好生态建设。
通讯员:黄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