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足快讯 > 正文

“梨园小将”的川剧梦 ——米粮小学传承川剧艺术 弘扬传统文化

发布日期:2021-06-15 16:28

尽管校园舞台上的“梨园小将”都是小学生,但他们的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都相当见功力。精彩节目一个接一个,同学们通过对“川剧绝活”一招一式的表演,表现出了对川剧的热爱,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DSC06512.JPG

这是位于大足城区以东7公里的米粮小学日常排演川剧的一个场景。米粮,是大足石刻创始人赵智凤出生地,素有“米粮川”美誉。米粮小学前身为始建于1920年的私塾学堂,是一所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农村小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米粮小学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广泛开展“川剧进校园”活动,传承川剧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全力打造特色教育,将川剧等戏曲表演作为学校课辅课的主题,传承和弘扬地方戏曲,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了农村学校儿童心灵,受到川剧艺术界和社会人士的广泛赞誉。

留守儿童的困境

“我们学校米粮小学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学生都是来自辖区内的农村学生,50%左右的同学是留守儿童。”昨日,米粮小学校长杨超林告诉记者,“这些农村上学的留守儿童素质悬殊,家庭教育也比较缺失,有的还存在厌学、孤僻的现象。”

“以前由于放学时间较早,学生离开学校后,也不着急回家,在外面闲逛;即使回了家,也无人监管,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挑战。”胡贤全老师回忆当初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如何为农村孩子的人生奠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成了摆在学校面前的紧迫问题。正在学校寻找“一校一品”的办学特色时,2016年,大足区文化主管部门也在全区范围内寻找川剧艺术传承的艺术培训基地。

DSC06508.JPG

“川剧艺术是巴渝大地最具传统特色、最有影响力和发展前景的艺术精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托川剧文化艺术,创新实施特色教育,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无疑是个理想的选择。”杨超林说。为了使川剧艺术传承的艺术培训基地项目落户学校。米粮小学经过积极努力,多方筹资百万余元,修建了练习室以及戏曲艺术文化墙,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家长都能喜欢上戏曲艺术。

川剧艺术传承培训基地落户米粮小学,当年70多岁的区戏剧曲艺协会会长张昌容也功不可没。张昌容说,以前,是城里孩子家庭好,有喜欢戏曲艺术的条件。但农村孩子更能吃苦,对学习戏曲这类的兴趣兴许更浓厚,农村的孩子们也能成为梨园小将登上大雅之堂。”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11月,“大足区川剧艺术传承培训基地”终于落户米粮小学,从而也拉开了学校“传承川剧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实施特色教育”的序幕。

打造“川剧文化”校园环境

“为了促进学校内涵建设,营造师生热爱喜爱川剧的氛围,我们在学校建设中融入了很多川剧元素。”杨超林说。如学校投入近百万元建成川剧练功房、艺术活动室;配齐相关教学设备、乐器服装等;打造具有“川剧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定时展播优秀川剧曲目,教学校园戏曲广播体操;推选教师参加川剧艺术知识培训,邀请专业教师定期为孩子授课。利用新闻媒体、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宣传,让川剧不仅在校园内绽放光彩,还在社会形成影响力。

参加第二届中小学艺术节1.JPG

“川剧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地方特色浓郁,学生学习很有难度。”该校分管副校长刘阳娟坦承道。为此,老师们将川剧知识整合到各学科中。如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练,引领学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培养。

就拿川剧唱腔来说吧,一个简单的“咿呀”可能就会拐八九个音,学生唱起来吃力而且觉得难听,这时在川剧老师谭冬鸣的指导下,学校音乐教师唐昌琼、李易就将经典古诗词改成川剧版歌曲,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就是很好的典范,除此以外,《静夜思》《锄禾》《春晓》《鹅》……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诗也进行了改唱,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古典诗词,还将川剧知识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其中,真是一举两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以学生兴趣为动力,注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戏剧曲艺学习和经典名段欣赏结合起来,在审美愉悦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步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如《王二小》《三个和尚》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借此班主任们在多媒体上播放川剧版动画给大家看,这时孩子们感到万分新奇,从而改变他们对传统川剧的认识。

学校在普及戏剧曲艺知识的基础上,还加强特长学生和有浓厚兴趣学生的深入培养和训练,努力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提高学生戏剧曲艺综合水平。课内,老师们将川剧剪纸、川剧脸谱绘画、川剧服饰欣赏融入到美术课堂;学生学习戏曲广播体操放到体育课;风雨雷电、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现象舞蹈老师用川剧的手势比划出来;川剧经典故事、歌曲红领巾广播站每天中午循环播放;课外,鼓励学生到戏剧院多看戏曲节目等等。

参加2017年大足区春晚表演.JPG

学校还广泛开展了“川剧知识竞赛”、“曲艺之星”评选、“打擂台”、变脸侠设计等主题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练,从而充分调动师生的川剧热情,并深深地爱上了这门传统艺术。同时启动了“川剧文化进校园”文艺展演及相关的课题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川剧艺术融入校园文化”的有效形式,继续深入开发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

“梨园小将”传承英姿

水袖清灵,余音绕梁……这是米粮小学代表大足区参加2018年“戏曲进校园”首届重庆市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决赛的颁奖以及汇报演出的一幕场景。

当时10岁的米粮小学四年级“梨园小将”何昊辰,参赛表演《包公铡侄》时扮相的一副“包公”脸膛,其唱腔等一丝不苟表演,引发观众齐齐赞叹,荣获第三名。该节目也荣获“首届重庆市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最佳展演节目奖。

2018年春晚演出.JPG

这是该校“梨园小将”们登台展演,实现自己的川剧梦的一个实例。

“我们学校戏曲教学采用的是阶梯式的培养方式。从二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都可参与。目前设立有表演班、锣鼓班、唢呐班等特色班级,共计有近70名梨园小将。”米粮小学德育主任夏钦透露。

米粮小学作为全区的川剧传承基地,从2016年伊始,区川剧戏曲协会主席张昌容、谭冬鸣带领谭必举、钟吉富、曾敏、王德彪、陈小华等一批川剧大师们,不顾年迈,从炎炎盛夏到瑟瑟寒冬,克服一切困难,每周二坚持到校给孩子们上课,他们精心编排的节目,让“戏曲”融入师生们的日常教学。

5年来,米粮小学的川剧艺术硕果累累。“中国川剧皇后”——沈鉄梅等著名川剧艺术家也到校指导。合川区学昌门小学也前来交流,受邀到重庆大学进行了大小学生同台戏曲广播体操的表演,深受重大师生的好评。完成了川剧版《静夜思》《锄禾》的合唱录制......

到雍溪表演.jpg

全区少儿文艺汇演和大足区近年来的春晚中惊艳亮相,川剧版《白蛇传》中《盗仙草》片段、老中少合作《梨园传承》节目凭借纯正的唱腔,曼妙的身法,新颖的表现形式,赢得了上级主管部门、有关领导和社会的极高评价。

学校川剧班梨园小将彭云豪参演《青粹》男主角覃行孩子时代表演,备受好评,因而参加第三届重庆短视频极拍大赛;川剧班梨园小将们表演的《拾玉镯》,在参加“第三届重庆市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荣获集体项目二等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在2019年大足区旅游节,表演《梨园精粹》给到场的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20年12月,二年级学生孟诗彤的表演唱《红灯记》荣获“第四届重庆市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个人项目三等奖,学校再次荣获优秀组织奖。

《醉美川剧》亮相大足区2019年旅游节.jpg

“通过梨园小将们的才艺汇演,让农村儿童感受到了川剧艺术的乐趣和魅力,家长也对孩子们的变化交口称赞。”杨超林高兴地说,“现在孩子们也真心喜欢川剧艺术,也更加坚定了学校一直向前的决心,让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在铿锵的川剧锣鼓声中,在轻盈曼妙的戏剧舞姿中,学校憧憬着通过传承川剧艺术,实现育人途径多元化,给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搭建起成长、成材平台,达到“艺术育人,正品立德”的特色育人目标。

记者 谭显全

手机台.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