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想到即将要开学了,大足区转洞明德小学副校长叶丽君老师开始为开学做准备工作。
叶丽君格外关心乡村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她当即给西南大学心理系的40多个大学生志愿者们发去信息,希望他们在新的学期,继续和转洞明德小学的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保持通信往来,通过书写信件的方式交心谈心,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西南大学心理系大学生给转洞明德小学留守儿童结对做心理辅导,始于2018年秋季学期。“我通过大足区教师进修校心理健康研究员刘贵英老师牵线搭桥,联系上了西南大学心理系,心理系在校大学生们表示愿意担任志愿者,一对一给我们学校的留守儿童做心理辅导,做知心大哥哥、知心大姐姐。”叶丽君介绍,双方每个月通过书信往来交流,留守儿童会写信倾述自己的心事、困惑,汇报学习情况。大学生则回信给他们答疑解惑,讲述美好的大学生活,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有时还寄去西南大学的风光照片和明信片,以及书签、钥匙扣等小礼物,鼓励孩子们志存高远,争取考上西南大学,很多孩子现在已经把长大后考上西南大学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了。
据叶丽君观察,西南大学大学生结对帮扶学校留守儿童,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正面效应:内向自卑的留守儿童找到了倾述对象,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原本字写得潦草的学生为了给知心大哥哥、知心大姐姐留下好的印象,开始勤奋练字,字写得好起来;在大学生的鼓励和指导下,60%以上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现在孩子们十分信赖知心大哥哥、知心大姐姐,很多甚至不愿意跟父母倾述的心事,都会讲给大学生哥哥姐姐听,双方呈现良性互动状态。”叶丽君说,西南大学心理系大学生志愿者每学期都会参加这项帮扶活动,人数多维持在40多人至50多人,一届届学生接力,这种志愿者精神令人感动。
给乡村学校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转洞明德小学不光善于借助外力,叶丽君自己也积极行动起来。牛年春节,根据抗疫形势需要,很多大足人响应国家就地过年的号召,没有回大足过年。叶丽君了解到转洞明德小学有几个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回乡过年,便在腊月25号去这几个学生家中家访。她担心孩子们因为父母不能回家过年而心生怨恨。
“当时一共去了转洞村5个组的9个留守儿童家中走访,孩子看见老师来了都很高兴。老实说,他们因为在外打工的父母这次不能回家,有些不高兴,情绪有些低落,但是我告诉他们父母这是在响应国家号召,舍小家为大家,是一种崇高的奉献精神,值得孩子骄傲,孩子们都很懂事,听了劝说后都对父母不能回家过年表示理解,心情好多了。”叶丽君跟孩子们敞开心扉交谈,鼓励孩子们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安排好每天的学习,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在外地的父母少些担心,能够安心放心就地过年。经过她的心理辅导,孩子们个个点头应允,这个春节过得很充实快乐。
“在假期去家访,是件很开心的事。孩子和家长看见老师,都感到十分亲切。”叶丽君认为,家访可以和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因而一到假期,她都要和老师们去家访,不间断地去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而在学校上课期间,叶丽君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开展德育活动方面。她挨个给全校各班级学生上积极心理户外课,给留守女童上防性侵安全课,在学校营造出了追求阳光健康心理、养成自信乐观心态的浓厚氛围。由于在乡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色,叶丽君在2020年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上作为先进代表,做了经验交流。
“做心理辅导就是要走进学生内心,引导改变他们的认知和心理状态,如果能够帮助自卑内向的孩子变得自信、阳光,有上进心,教师的成就感会很强烈。所以给学生做心理辅导,对我来说是件很幸福的事。”回顾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历,叶丽君感慨道。
记者 邓小强